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,这是所有士人最期待的人生路径。
学而优则仕,追求仕宦,是天下读书人必选之路。
想要入仕途就得去科考,然每年席位有限,登科者寥寥,多少才子名落孙山?
瀛宣帝当时推行一项政策,叫行卷。
行就是毛遂自荐,卷就是文章策论。
士子自荐文章于权贵名流,以求破格录用。
行卷这一制度开设之初,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人才,但随着时间推移,不少人偷窃抄袭、捉刀代笔之风一时盛行。
天授十四年,春闱方歇,申都便惊现一篇剖析考题的策论,署名,韩璟。
那一年,他十六。
主考官和皇帝在审阅选定前三甲时,突然有一个耿直的考官扼腕叹道:“此子若参加科考,当为魁首!”
天授十七年,春闱场外,漫天纸页飘洒,考官们再三比对,又是一篇针对考题的千古史论!
韩璟之名,震动瀛洲,一时间,门庭若市,求文者踏破门槛,他挥毫立就,来者不拒。
有人便问韩璟:“如此大才,何不科考?”
韩璟笑答:“愿效姜尚垂钓。”
世人皆笑其狂傲,一个在上位的君主,怎么会因为他的几篇文章便低声下气请他入仕?
世家盘踞,寒门难跃,科考登第者十之七八皆出豪族,东都九牧林氏更是出现过同时九人担任各都城州牧的盛景,瀛宣帝一直都希望出现这么一个破局之人来制衡。
他立刻派人查了韩璟生平。
韩璟生于郱都的一个书香门第,他两岁识字,五岁入学读书,十岁精通六经。
天授八年,家糟变故,其父被革职查办,韩璟年十;天授十一年,会试落榜;天授十四年,一篇策论,引起轰动;两年间,韩璟游山玩水,与人谈玄论道;天授十七年,再著史论名篇。
瀛宣帝指尖敲着这份疑点重重的履历:“赵承恩,此子是璞玉,还是草包?”
赵承恩躬身:“满腹经纶,确为可用之才。”
“哦?那你说说他为何会试落榜后,做如此行径?”
赵承恩跪下,扇了自己一耳光:“奴婢该打,陛下日理万机,本不想让此子扰陛下心神。”
他眼珠一转,说出了被寥寥几笔掩盖下的真相:“天授八年,韩璟之父蒙冤,家道中落,其祖父在宁王府上当差;天授十一年,考官受贿,调换其卷,方致落榜,便开始云游四海;天授十三年,宁王厌学,陈妃以韩璟为范训斥,宁王耍性子,让韩璟祖父陪酒,将他活活灌死。”
赵承恩窥探帝意:“韩璟一介布衣,清贫无依,一无行卷门路,二无科考资金打点,知道唯有造势才能在绕过科考,博得一线生机,仅用四年,一朝显名,其隐忍、谋略、野心,正合陛下所用。”
“若他只知如庸碌书生般哭诉不公,才是真蠢材。
赵承恩,去办吧。”
瀛宣帝金口一开,赵承恩便知是何意。
那一年,帝王亲请,天下读书人无不羡煞!
韩璟入仕,在翰林院当编修,但实际是派遣到宁王府修撰古书,几年后正式转入翰林院,他在上朝的第一日,上了一封奏疏,提出十点国家重大问题,无果,便再没上过一封奏疏。
天授二十五年,韩璟由翰林院转入刑部。
天授三十五年,韩璟因活捉瀛洲官员惨死案的罪魁祸首,官拜太师。
东都是个气候宜人之地,一年气候只有两季,春和夏。
有了话语权后,韩璟力主在东都兴建文化之都,让天下所有学子都有书可读,九牧林氏敏锐地抓住了机会,林紫坊府学便由此而来。
为防林氏近水楼台,韩璟一纸奏疏:“凡林氏子弟入读府学者,不得科考!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