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吴浩终于开口,“让王鹏他们把新线圈暂时隔离,不做二次通电。
同时,调取深海线圈的所有检测数据,尤其是微观晶格结构和位错分布图。
我们要确认,这两者是否存在相同的‘磁指纹’。”
接下来的十二小时成了与时间赛跑的拉锯战。
实验室连夜组织电子显微镜组对深海线圈进行深层扫描,结果令人震惊:其内部晶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螺旋畸变模式,每间隔约3.2毫米便重复一次,像是某种高频脉冲长期作用的结果。
更惊人的是,这种畸变模式与新线圈在通电瞬间产生的磁场扰动频率完全吻合。
“这不是巧合。”
林薇指着投影屏上的对比图,“这是共振。
两个线圈之间存在着某种量子层面的关联,就像……双胞胎粒子。”
“纠缠态?”
周教授喃喃道,“可这是宏观物体,不是光子或电子。”
“但如果材料本身曾处于同一超导态,并在同一时刻经历剧烈能量释放……”
吴浩眼神骤亮,“也许它们在那一刻形成了某种集体激发态,即使后来物理分离,仍保留着隐性的耦合关系。”
就在此时,月球基地再次传来消息。
王鹏报告称,在断电状态下,新线圈周围的空间出现了微弱的引力异常??激光测距仪显示,距离线圈半径五米内的光线路径发生了极其轻微的弯曲,相当于一个微型黑洞边缘的曲率效应,持续时间仅0.3秒,随后消失。
“广义相对论预测,强磁场可以扭曲时空。”
林薇翻阅着手中的理论笔记,“但在地球实验室从未观测到如此明显的效应,除非……这个线圈不仅仅是一个超导体,它还承载着某种未知的能量结构。”
吴浩猛然起身:“马上通知欧洲空间局推迟会面。
我怀疑我们面对的不只是技术问题,而是一段被掩埋的历史真相??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人类第一次尝试突破常规物理极限的代价。”
他拨通保密线路,接通国家前沿科技档案馆。
十分钟后,一份标注“绝密?黑渊计划”
的文件被解锁传送。
文档首页写着:
>**项目代号:黑渊(Abyss-87)**
>**目标:研发基于超导纠缠态的动力系统,实现无工质空间推进**
>**负责人:陈志远博士(原中科院低温物理研究所)**
>**状态:1988年1月终止,所有实验数据封存,相关人员调离或退休**
吴浩快速浏览下去。
原来当年陈志远团队在深海建造了一个封闭式超导环腔,试图通过量子纠缠实现远程能量传输。
但在最后一次实验中,主环突然失控,产生强烈空间褶皱,整座设施连同三十七名科研人员一同“消失”
,仅剩一枚线圈随洋流漂移,最终沉入海沟。
“陈志远……”
林薇轻声念出这个名字,“他是我导师的导师。
我小时候见过他一面,白发苍苍,坐在轮椅上,只对我说了一句话:‘别碰1987年的数据。
’”
吴浩闭上眼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