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大规模组建部队开始,就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,按照山头主义的说法,属于李思华的“嫡系”
。
这其实并不是李思华的偏颇,因为确实这些出自缅华的指挥员,对于现代战争更加训练有素和熟练,他们从缅华时代起,就逐渐熟悉了对现代战争的指挥,而且在文化教育、军事教育上也更经过了体系化的训练。
所以她并不准备把前世55年授衔的中将级别,在这个时候也提拔起来,而是要让他们在新的部队中,自己找到定位,在未来的战争中证明自己。
陆军300万之外,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空军。
在1935年底,西华空军全部战机大约1000架左右,还远比不上日本海航和陆航两军的总和。
这倒是不要紧,李思华着急的是接下来的产能爆发问题,日本在飞机产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,整个二战号称生产了6万多架飞机,虽然很多都是粗制滥造,但至少整体产能是不虚的。
从前世历史的经验看,日本有能力在国力高峰时,维持着4000架左右的战时使用率,即同时能够有40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。
当然,日军的强项主要是在战斗机上,在轰战机方面较弱,在运输机等方面就很弱,这是因为他们国力和资源有限,所以将重点集中在了对他们最重要的单项上。
从宽料敌,李思华在1936年初,就觉得原来的空军扩军计划还不行,达不成对日军的优势,于是她采取了以下措施:
第一是加快成都基地(战斗机)和贵州基地(轰炸机)两个主要基地的建设速度。
她不断追加科技人员和物资以及建设人员,使得本来预计要到1936年底才能量产的2个基地,在1936年8月几乎提前了4个半月以上就实现了量产,尤其是生产战斗机的成都基地,更是提前了5个月,毕竟这是“天字第一号工程”
。
所以到现在(1937年3月初),成都基地已经生产了约800架应龙I型战斗机(德制BF109F);而贵州基地则生产了150架赤龙轰炸机(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)以及50架红龙轰炸机(JU88战斗轰炸机),加上从容克前期进口的100架斯图卡,以及从美国波音进口的12架B-17重型高空轰炸机等,使得西华机群的总数,在1937年3月初,达到了约2000架的水平(有100来架P36在训练中损失)。
第二是增加成都基地的产能。
本来第二、三条生产线,是要计划在1937年下半年安装调试投产的,但现在不仅由于第一条生产线的提前量产而加速了(预计在4月份就会量产),而且本来一共4条线的计划,现在增加到了6条线,剩余的三条生产线,要求在1937年内完成,现在厂房都已经造好了。
另外就是挖掘现有生产线的潜在产能,包括对于工艺和流程的改进,李思华特意安排从美国请了最好的工业流程专家,并在成都组织了航空工业流程研发小组,集中了自身最好的专家团队。
她知道,由于缺乏计算机等技术,未来航空的柔性制造,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。
但至少现有工艺和流程,确实有改进的余地。
所以效果还是很大的,成飞的第一条应龙I型生产线,在经过工艺和流程再造后,又在24小时三班制的全速生产下,预计1937年的年产量可以达到2000架以上,未来随着所有技工的高度熟练化,速度还能提升,专家们认为最终提升到3000架都有可能。
李思华记得日本二战期间最大的飞机年产量,达到了2万架,不过至少60~70%的产出,都是粗制滥造。
所以有6条战机生产线,基本上可以对付日本了。
不过她当然不会就此而止,德国工作小组的任务之一,是继续与德国人合作,进一步改进应龙I型对应的BF109F,她希望能达到二战末期Bf109K水平,关键就是换装功率达2000马力的DB605Dc型发动机,再配合GM-1型加力装置,这款K型的最高时速就可以达到740公里小时,大大增强战机的机动性和生存力。
这样的飞机,就可以一直用到1947年前不落后。
所以未来要上六条之外新的生产线,那就是Bf109K了,还包括届时会将现在的这些BF109F生产线进行改造。
按照调整过后的计划,应龙I型在1937年的产量会超过4500架,加上现有的约1600架,总量将达到5100架,对于这个数字李思华只是勉强满意,就算这款飞机比日本零式还要先进,但二战水平的空战中是最残酷的,每个国家都投入了几万架飞机,可是始终只有几千架在空中,为什么呢?是因为飞行员不够吗?当然也是原因之一,但更关键的,就是在空中损失太厉害了,哪个国家一年的损失没有几千架呢?能保证每个时间始终有3000架左右的飞机随时出击,就已经非常不错了。
所以这5100架,按照李思华的预判,到1937年末,经过初期的战争,还能有3000架就不错了,所以到1937年底,必须形成每个月至少1000架以上,逐步上升到1500架的补充能力,才能保证西华空军的优势战力,这就是6条生产线的意义。
当然飞行员的培训是极为重要的,西华已经建立了大批航校,当下几乎有3万名飞行员在培训中。
实际上,李思华每次去看他们,笑意盈盈的背后,都是内心的痛苦。
这些充满希望和青春的脸庞,他们知道很可能大多数的他们,未来会在战争中牺牲吗?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,多少人要付出多少的热血!
她只能勉励他们,“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”
,在上战场之前,一定要练成高超的飞行本领和冷静睿智快速反应的心态。
相对于战斗机,轰炸机的优势很大,JU87斯图卡的生产只会维持3年,总产量预计2000架,因为这是过渡机型。
但JU88的生产量很大,预计会一直生产到二战,是上万架的水平。
至于新建的西安飞机制造基地,对于战争初期的影响比较小,因为至少要到1937年的9月份之后才会投产。
运输机的需求量自然很大,而且在这个时代是军民两用的,几千架总是要的。
重型轰炸机的产能规划不大,因为B-17并非理想机型,为了战争和轰炸日本,生产个几百架是可能的,但其产量,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否获得B-24轰炸机,毕竟从B-24开始,才能勉强称得上战略轰炸机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