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理论上,与美元圈的交易,需要“货币互换”
,即各自按照币值,交换一部分对方的货币,在各自国内进口需求的时候,可以使用对方的货币,双方一直保持平衡。
所以这个时空的未来,除了李思华计划的沿海可以使用美元的“自由贸易区”
以外,未来国内以内循环经济为主的格局,已经定局。
前世从全球化外循环的过程中,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利益,以至于在美国主动开始“逆全球化”
之后,中国反而成了全球化的主要旗手。
为什么这一世李思华要反其道而行之呢?主要是因为两大因素。
第一是在这个时空的资源等基础条件不同。
如果李思华的地缘构想成立,意味着本国的资本、领土、耕地、其它资源以及市场、人口的规模,都要比前世大过50%以上,这意味着,实施内循环的余地,相比前世要大得多。
第二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定位不同。
前世实际上是在前三十年没有蹚出自己独立道路的前提下,加入了美国的经济圈,那你就只能忍受美国的剥削和不合理规矩。
货币就是其中一个,这在合作良好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时候,当然没有问题,获得了巨大的利益。
但是逆全球化开始,美国视中国为敌人的时候,你就感到极大的痛苦了,例如货币其实是非独立的,必然受到美元的极大制约。
在这个时空,无论是主席还是李思华,都认为既然是人民中国,那必然是走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的道路,既然能够有更多的本钱,干嘛要去当美国的经济附庸,忍受这一段剥削?而且在这个时空中国会更强大,按照前世的逻辑,美国“脱钩”
翻脸的时间,肯定也会更短暂。
当然,内循环的基础,是本国国民必须具有消费力,而这不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吗?
历史的轨迹,又被重重地修改了一段。
第137章开放、正义和绥远
在李思华前世,她一直很反感一种说法,那就是“对外开放”
是无上的宗旨,不开放就要落后挨打,就是保守因循,建国前三十年落后的原因,就是因为闭关锁国等等。
当时这样的宣传,可谓铺天盖地。
实际上,这都是对小朋友般的智商说的。
对外开放从来就不是任何国家的宗旨,只是一种战略手段,是手段而不是公理。
公理是自然的规律,人类只能遵循。
而手段则是根据需要来灵活应用的。
把手段当成公理,那只不过是自己的幼稚或者说愚蠢而已。
美国和德国,在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初,就是典型的反对对外开放,虽然谈不上“闭关锁国”
,但其市场的主体,就是实实在在地对外国、尤其是霸主英国封闭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自身的产业幼稚而弱小,需要成长的时间。
过早开放的话,肯定打不过英过国的同类企业嘛。
那不就是让英国的企业占据了国内的市场,而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企业发展不起来,从而让自己国家一直忍受英国的经济侵略吗?
美国和德国都很清醒,他们知道,内循环的重要性,远远超过了外循环。
自身的经济体系才是主体,外贸只是补充。
她前世中国外循环的成功,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外。
逼不得已开放后,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、巨量的人口,才使得在外循环被西方经济侵略的同时,国内的产业,能够逐渐从幼稚走向壮大,强大起来,而这个成功的过程,还是留下了无数的破绽和缺陷,各种的后遗症。
前世如果中国的国家和市场规模没有那么大,那么就是韩国那样的下场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