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法肯豪森在邮轮上,注视着繁华的实兑港。
自从西华的前身缅华建立后,实兑港就变得日益繁荣,西华与海外的大量贸易,使得这个小港,现在至少算得上是一个中型港口了。
按照法肯豪森的观察,实兑港是一个很先进的港口,大量的龙门吊之类的物流设备和集装箱卡车,构成了一幅不逊色于德国港口的繁荣画面,这让他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他本身是要接任德国驻民国的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职位的,他从1930年退役后,就赋闲在家,纳粹上台后也没有出山的意愿,他并不是纳粹,而是一个以德国利益为优先的纯粹军人。
这一次,本来是在前任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赛克特的推荐下,接替他的职位的。
然而,西华的崛起,打断了德国原来对华外交的基础策略。
德国深度参与了蒋介石政府对我党中央苏区的围剿,甚至第五次围剿的战略,都是德国的军事代表团策划的。
但是西华的崛起,让原来的战略,在德国内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,因为情况完全不同了。
法肯豪森是个“中国通”
,从参与八国联军,镇压义和团起义开始,就多年多次地与中国打交道,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,甚至大学的教育,也是选择的柏林大学的东方学院。
他与蒋介石政府的很多人员,尤其是高级军官,都熟悉,也有一些蒋介石政府中的“朋友”
,所以他本人的意愿,对于西华是有点敌视的。
然而,西华对德国的价值,似乎更大。
因为德国人清楚,西华的背后,有美国的德州财团,尤其是德州财团的核心之一,安华财团。
虽然美国财团参与一个共产主义背景的中国地方势力,这件事本身很怪,但事实就是如此,而且这与德国也没有关系。
关键是,德国支持蒋介石,是因为要发展德国的贸易,尤其是军火生意,其次则是获得一些战略矿产资源。
与蒋介石的贸易情况看似不错,从1928年以来的7年,大约已经有9000万马克的军火交易,但这与西华一比,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。
西华从1933年开始,2年间从德国的进口几乎高达5000万美元,当时马克与美元的比率不过是4.2:1,所以,德国与西华一年的贸易额,就超过了与蒋介石政府的7年总和。
而且西华背后的安华财团,与德国大资本家们的合作是深度的。
包括几种最重要的德国军队复兴的重要武器,都是由安华牵头投资的,并且在西华提供的实验场,进行对英法保密的机密测试。
在西华崛起后,希特勒本人详细了解了安华与德国的合作,自己都大吃一惊,不能不承认,安华支撑了德国军事在困难时期的关键发展。
而且在安华搭桥之下,不少美国财团投资了德国。
安华,是不能得罪的。
这样的势力,虽然不是明确的盟友,但可能比盟友更重要。
而且现在他们已经占领了缅甸和中国的云贵川,根据地的面积几乎达到了180万平方公里,拥有人口超过1亿人,虽然还比较贫穷,但是一个中等强国的架子,似乎已经搭起来了。
他们的军力在美国财团的武装下,其实很不错。
不但击败了英印军的6个师,而且前期在与蒋介石政府在湖南交战中,干净利落地几乎歼灭了中央军5个师。
作为深入中国军事的德国人,他们对事情很清楚,西华表现出来的军队战斗力,用赛克特的评论是,“已经达到欧洲的标准。”
远在民国其它军队包括中央军之上,西华很可能成为统一中国最重要的竞争力量。
而且最重要的是,西华与英国是敌对的,这对德国就非常重要了,双方有共同的敌人。
所以德国的中国政策,势必转向。
原来的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,即使不撤销,也不会那么深入了,会转变成为单纯的军事贸易,而不是参与中央军的整编和改进,德国的原则,变成了需要避免深度得罪西华,西华是更重要的客户,和反英的潜在盟友。
所以,作为蒋介石政府的“朋友”
,他也只能慨叹时也运也命也,德国的利益才是他效命的根本,对于蒋介石,只好说抱歉了。
自从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后,德国的经济恢复得很快,这使得纳粹政府获得了很高的信任。
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?1933年初,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,工业开工率仅占33%,失业人数高达600万,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,算上家属,德国6500万人口中,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,可谓惨不忍睹。
纳粹上台2年以后呢?1934年底,失业人口已经不可思议般地下降至270万人,经济全面复兴,增长势头完全压倒了英法。
奥秘全部在于“军事凯恩斯主义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