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乡寨则先发展局域网,最后条件成熟再将所有输电网打通,形成全岛联通的输电网。
大工业建设上,则以军工导向的石碌煤钢化综合工业体为核心。
工业区主要设置在石碌铁矿的西边,即由铁矿所在山区向沿海海拔降低的丘陵地带,大致是后世叉河镇一带。
工业区已经完成了场地平整和厂房宿舍等配套建筑的建设。
等待导入生产设备和电力设施。
而铁矿已经开始小规模开发,积累铁矿石。
按照事先的规划,后世的东方市,因为其优越的港口建设条件,设置为与工业区配套的港口。
在这个时空,这也是个新市区。
从东方市到叉河镇、再到铁矿的道路,正在抓紧修筑,不过目前只是用渣灰铺设的道路。
李思华决定将这条路,升级为海南的第一条正式沥青公路,并且筹建东方市到铁矿的铁路,这也将是海南的第一条货运兼客运的铁路。
全部建设周期,将配套工业综合体的计划投资时间,即2年内完成。
工业区按照1:10的绿植比,分散又集中地设置了煤炭储备区、火电厂、钢铁厂区、三个化工园区,以及最隐秘的两个机械军工园和制造炮钢和合金的冶金工业园。
整个煤钢化工业园区将占据约两百平方公里的面积。
在园区内,将建设内部轨道交通体系,实现有效率的工业物流。
整个工业区将围绕着钢铁厂计划的100万吨年产能,来规划其它部分的产能。
这个产量很高了,相当于当时日本全国钢铁产量的近一半,超过民国产量的四倍以上。
当然,和美国就没法比了,当时美国的年钢铁产量,已经接近五千万吨。
仅钢铁厂投资部分,预计就需要五千万美元,这还是按照大萧条下的价格预计。
除了这个最主要的大工业区,李思华还计划在海南根据地,再建设两个比较大的大工业区,一个是民用工业加工(民用机械制造)园区,主要是利用钢铁产能的一部分,发展民用工业机械制造。
另一个则是橡胶工业园区,主要是实现轮胎等橡胶工业品的生产能力。
这两年海南的橡胶种植,已经快速扩大,原材料的蓄积增加很快,而且不足的部分还可以从东南亚进口。
而各种工业小厂的设置,则主要是依据海南的资源禀赋,在各县城市郊区和部分山区设置。
对于其它重要的大工业体系,不太适合直接在海南建设,必须是未来在缅甸和云贵才有可行性。
目前在海南,只是先设立了几个研究院和实验基地,进行非电能源生产体系(汽油、柴油、煤油、煤炭)、铁路轨道和公路交通体系、电力生产和电力网传输体系、无线电和通讯、材料科技、仪器仪表、化肥工业、建材工业、冶金等方面的工业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。
在美国,已经与当时最著名的工业建筑商卡恩公司,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,各个大工业体系的总体规划设计,由卡恩公司来进行设计,而在建设现场,卡恩公司则派出专家团队进行指导。
这是非常必要的举措,因为在这个阶段,自身对于这种系统工程,还是缺乏技术团队的整体把控。
对于与安华财团的合作,卡恩公司如获至宝,是非常看重的,看成是救命稻草。
对于这种大公司来说,此时美国的经济状况让他们感觉非常不妙,美国工业的黄金时代结束了,危机下会有多少财团新建工厂呢?难道就靠服务一些美国的旧工厂,来为集团续命?应该说,大萧条,对于卡恩这样的公司是最致命的。
历史上,卡恩公司的幸运,是接到了苏联的大订单,整整20亿美元的订单,通过卡恩公司,苏联敞开胸怀,大量进口几乎是美国所有的机器设备及技术,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工业门类:从有色金属到钢铁工业,从石油工业到化学行业,从机械制造到电气设备的制造,从拖拉机到汽车,从铁路系统到船舶制造……,不仅是设备,还引进了美国技术人员近万人。
这些举措使得苏联迅速实现了自己的工业化。
苏联用的方式,往往就是整条生产线、整座工厂,被拆解装船运往苏联,然后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安装调试。
对于苏联的情况,李思华是非常羡慕的,人家是举国之力,拿得出20亿美元,而自己巧取豪夺,到现在也最多能提供苏联采购资本的一半规模。
她现在采用的是拼凑战略,不像苏联是财大气粗,一切都交给卡恩集团,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。
她通过建立全美的网络,自己搜集所有需要的工业设备、生产线、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信息,并通过组织执行压价采购,省去了卡恩集团高额的中介费用。
在她的计划中,卡恩其实是技术服务商,纯粹服务性质的。
只有自己搞不定的少数设备和人员,才委托卡恩直接代理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