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尼玛,何等绝望的差距!
后世有人诟病,说前三十年的发展不够快,这种言论,简直是无知的脑残。
第48章割韭预备与返回海南
除了安排上述两件“扎实根基”
的大事,另外的大事,当然是准备在经济危机深化后割韭菜嘛。
第一件事情,是对工业上工厂、流水线、设备的收购准备。
李思华安排的近2000家马甲公司,最主要就是为此准备的,经过这一年半的筹备,针对每一种规划的工业门类,都搜寻统计了至少3家以上的收购对象,当然只能以小企业为主。
还是有少量的大工业,是没办法在小企业中解决的。
这一类的,只能慢慢来了。
对这些小企业,就要看他们在经济危机中的生存能力了。
人家活得好,收购就要高价,没有意义。
最好是被逼得破产或者要破产了,那样代价最低。
不过基本上不会愁,美国在这三年中破产的工业企业,超过了5万家。
整个收购计划,从1930年6月开始,到1933年6月结束,周期3年。
第二件事情,是对技术人员的招聘,让他们到远东工作几年。
这也得等经济危机深化,大量工厂破产和人员解聘,他们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。
否则这个时候的美国人,凭什么到“垃圾殖民地”
一般的远东,去工作呢?
所以李思华没有过多奢望,她希望,最后她能招聘个2~3万人就不错了。
想一想,美国人的工资远远不是国人能比的,当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样的,每年1500美元,3万人就是4500万美元。
一年半个亿的美元,用上3年就是1.5亿美元,何等奢侈。
她估计所有的教育计划,中国人部分的消费,总额都未必超过这个数字。
这部分美国人的耗费,她还指望后期,能从美国的收入中补回来呢,必须让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当然,招聘的技术人员,最好就是被收购企业的原厂技术人员,那样技术转移最快。
她盘算着,3000家厂,每个厂招聘关键的10名技术人员,那就正好是3万人。
用这3万人,培训出30万初级工程师和熟练工人,以及100万的初级工人。
所以时间安排上,完全与工业收购的计划同步。
她还补上了一件前期忽略的事情,就是“十年翻译运动”
。
计划广泛搜集美国大学和企业中的工业和自然科学教材,然后进行翻译。
这当然是个大工程,估计涉及的教材,会有几十万本。
就算只选出最关键的,也至少有几万本。
很显然,单独依赖从美国的留学生中招聘个几百人进行翻译,无济于事。
这只能是开始。
她计划届时动员全部工业学校的毕业班学生,如果每届有2万人,那就可以设定每年翻译5千到1万本的指标。
就算这些学生知识水平有限,翻译得肯定有错误,但有翻译,总比没翻译好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