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“肢解”
之实;打的是冠冕堂皇的儒家旗号,用的却是釜底抽薪的法家权谋。
这当然十分合乎武帝刘彻的口味。
就算诸侯王们明知此举对他们不利,从长远看跟“削藩”
没有任何区别——可问题在于,“推恩”
二字不仅让朝廷和天子刘彻一举占据了道德制高点,而且迎合并满足了诸侯子弟们的利益需求,这就让诸侯王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
倘若他们反对朝廷的这一做法,那根本不用朝廷站出来讲道理,他们的子弟(除了嫡长子)首先就会跳出来反对他们。
用《孙子兵法》的话来说,这就叫“上下同欲者胜”
——“推恩令”
巧妙地把朝廷的利益和诸侯子弟的利益捆绑到了一起,剩下诸侯王们夹在中间,两头不靠,又能怎么办?
这就是“推恩令”
与之前景帝强力削藩的根本区别所在——强力削藩用的是磨刀霍霍的暴力手段,必然引起诸侯的反抗;“推恩令”
则披着温情脉脉的道德面纱,让你想反对都找不到正当理由。
刘彻一看完主父偃的奏疏,立刻予以采纳;随即正式颁布了“推恩令”
,称:“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,令各条上,朕且临定其号名。”
(《资治通鉴·汉纪十》)
各诸侯王如果愿意推恩,把土地分封给子弟的,可
以呈报,朕当确定他们的爵位名号。
在此,“或欲”
一词用得十分微妙:诸侯们愿意分封的,就分封;不愿意的,朝廷也不强迫。
看上去很人性化,其实是刘彻在有意试探诸侯的态度,看他们作何反应。
对此,一些政治敏感度强的诸侯,立即响应朝廷号召,如梁王刘襄、城阳王刘延等。
对于这些“先进分子”
,刘彻自然要拿来做一番文章,于是公开下诏对他们予以表彰,以激励其他诸侯效仿。
据司马迁在《史记·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》中记载,“推恩令”
施行后,“齐国分为七,赵分为六,梁分为五”
,等等,总体上成效显著;另外,班固在《汉书·武帝纪》中也称:“于是藩国始分,而子弟毕侯矣。”
两种表述结合起来看,结论就是——诸侯国开始层层削弱、越分越小了。
随着时间推移,困扰汉帝国三朝的诸侯问题,终于在武帝一朝一劳永逸地得到了解决;与此同时,汉帝国的中央集权也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强化。
当然,也有不少实力强大的诸侯王,对于“推恩令”
的颁布装聋作哑,始终不做任何表态,更没有任何行动,如淮南王刘安、衡山王刘赐、燕王刘定国、齐王刘次昌等人。
对这些人,武帝刘彻和主父偃当然另有对付的办法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