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如此既有了统一的治国思想,同时又兼收并蓄、博采众长,让一切思想学说皆能为其所用。
说白了,政治都是实用主义的
。
只要能为自己的统治服务,只要有助于解决国家、社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,武帝刘彻又何必让自己在一棵树上吊死呢?
在历史上,真正禁绝百家而一条道走到黑的人,其实是秦始皇。
秦国利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和军国主义政策强势崛起,统一了天下;而后始皇嬴政又把法家的统治思想推向极致,以“焚书坑儒”
的方式强力实行愚民政策与思想专制。
然而最终,也恰恰是法家的苛政和暴虐统治,导致了秦朝的二世而亡。
鉴于这样的历史教训,武帝刘彻又怎么可能只用一种思想学说来束缚自己,继而重蹈秦朝的覆辙呢?
关于这一点,班固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有一段记载,就很能说明问题,也足以跟司马迁的上述说法相互印证:
战国从衡,真伪分争,诸子之言纷然淆乱。
至秦患之,乃燔灭文章,以愚黔首。
汉兴,改秦之败,大收篇籍,广开献书之路。
迄孝武世,书缺简脱,礼坏乐崩,圣上喟然而称曰:“朕甚闵焉!”
于是建藏书之策,置写书之官,下及诸子传说,皆充秘府。
秦朝为了统一思想,一举终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,企图通过焚毁百家经典、不让百姓读书的专制手段来实行愚民统治,结果失败了。
所以汉朝才会反其道而行之,广泛收集民间藏书,重新接续先秦百家争鸣、学术自由的传统。
到了汉武帝
一朝,更是建立了“国家图书馆”
和“古籍研究院”
,专门命人对那些“书缺简脱”
的百家典籍进行搜集、整理、校对、研究,最后由国家统一收藏。
当然,说汉武帝“悉延百家之学”
,并不意味着诸子百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。
最被他看重的,当然还是儒、法二家。
因为在当时,这两者最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,最有利于统一人心,从而最符合汉武帝的统治利益。
在此,儒家提供了汉武帝所需的思想资源、道义资源和理论框架,法家则是作为实际政治操作中的秘籍和利器;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马克思说过:“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,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。”
正是基于这样的实用主义态度,大汉帝国从汉武帝时代开始,逐渐形成了所谓“外儒内法”
“霸王道杂之”
的“汉家制度”
——儒家的“德治仁政”
与法家的“严刑峻法”
杂糅互补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