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品种虽多,但数量有限,实际上只能抹抹锅。
有时干脆把蔬菜洗净塞进瓦罐里,在灶膛煨熟,撒上一点儿盐就吃。
逢到奶奶做饭的时候,加根就坐在土灶前帮忙烧火。
奶奶教他许多厨房常识和小窍门。
比方,炒菜煮饭要讲究火功,什么时候烧,什么时候灭,什么时候用猛火,什么时候用文火。
“大火煮粥,小火炖肉”
。
如果弄反了,味道就差了。
“穷灶屋,富水缸”
。
要注意防火,每次烧完饭,应该把灶膛周围的柴草清理干净……由于奶奶的言传身教,加根七岁时就学会了做饭。
烧火时的良好习惯,经常得到村里大人的表扬。
奶奶瘦骨嶙峋,面色憔悴,形容枯槁,从早到晚总在忙碌。
一日三餐,缝补浆洗,喂猪喂鸡,清场扫地,有时还要到自留地里去种菜、浇水、拔草、上肥。
当夜色降临,奶奶把家务活都料理得差不多之后,又坐在那辆破旧的纺车前,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,开始纺线。
老人家右手摇着纺车,左手握着棉花条,身体一会儿前倾,一会儿后仰。
白色的棉线伴随着纺车的歌唱无穷无尽地抽出,缠绕着飞速旋转的锭子,形成白萝卜一样的纺锤。
如果纺车的歌唱突然停了,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加根就知道奶奶睡着了。
于是,蹑手蹑脚地走到奶奶身边,用稻草或小树枝挠她的耳朵和脖子,直到奶奶猛然惊醒。
醒过来的奶奶总是望着孙儿笑笑,揉揉眼睛,按按额头和太阳穴,接着又纺。
直到再次睡着,再次被挠醒……这样几个回合之后,祖孙俩才上床睡觉。
把纺好的棉线用米汤浸泡两天,晒干后,请人织成布,收好。
进入寒冬腊月,再把棉布送到裁缝铺——加根就有新衣服过年了。
家里的脏衣服都是奶奶一个人洗。
老人家佝偻着身子,坐在小板凳上,双手在搓衣板上吃力地搓着,伴随着有节奏的搓衣声,头时前时后地晃动着。
那场景,总让人想起服苦役的劳改犯。
每搓完一件衣服,奶奶总要停下来,伸直腰,长长地吁一口气,用被碱水浸泡得通红的手背,擦擦额上的汗珠,接着再搓。
逢到洗蚊帐、被子、床单、棉衣这些大物件,奶奶就力不从心了。
她只能把这些东西浸泡在脚盆里,吩咐孙儿赤足站在里面踩踏。
加根乐此不疲,鞋子一脱,就站在脚盆里又跳又蹦,搞得脏水满地都是,溅得奶奶一身。
踩得差不多了,再把这些大物件从脚盆里捞出来,祖孙俩一人抓一头,反向旋转,拧干水,装进木桶里。
然后用扁担抬起来,到村东的门口塘里去涮干净。
门口塘呈三角形,紧邻村子的堤岸近百米,全部用石头垒成,每二十米左右有台阶伸向池塘中央,方便人们挑水或者洗东西。
涮衣服的时候,先把衣服在水里浸湿,扔到青石板上,举起芒槌,下劲地捶打。
那声音清脆悦耳,还有连绵不断的回音。
当所有的台阶上都有人涮衣服时,捶衣声此起彼落,交相辉映,如打击乐一般。
加根和奶奶轮换着捶,轮换着涮。
村里的婶婶或姐姐们碰到了,总是主动帮助他们。
加根知道,这些好心人都是出于对他们一老一小的同情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