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到盘庚王迁都殷地后半个世纪,武丁在位时期,却忽然出现了成熟的双马拖曳双轮战车,比如,殷都宫殿区乙区埋祭了四辆双马拉战车,武丁的夫人妇好的墓中有六件驾驭马车用的铜制弓形器,武丁的甲骨卜辞中也频频出现马车。
可以说,马车在殷商出现得非常突然,而且似乎从一开始,技术就已经完全成熟。
这很可能是外来输入。
也许是某个中东地区的马车族群进入了中亚和蒙古大草原,又南下穿过燕山,在山西或河北地区遇到了商族人,然后,商人迅速掌握了驾驭战车、繁育马匹和制造车辆的技术。
另一种比较缓慢但可能性更大的方式,则是马车技术自西向东,在若干个族群之间经历了“接力”
式的传播,最终到了商人手里。
在俄国西伯利亚地区,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拥有马车的聚落,但在从西伯利亚到中原的漫长之路上,目前还没有发现马车技术传播的中继站点。
这些谜团还要留待未来揭开。
中国最早的马车实物和文字记录出现在武丁朝,但这不代表武丁时期是商人引进马车的起点。
因为哪怕是技术移植,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积累。
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。
由此,在武丁的伯父盘庚王时期,商人应当已经引进马车技术。
倘若真是如此,盘庚北渡迁殷就很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引入和繁育马匹。
在商代,中原的气候比较湿热,本不适合马的繁育,但殷地紧邻太行山,山间草甸相对高寒,不仅适合养马,而且也更方便从冀北和晋北草原地区购买马匹。
商人虽然习惯的是中原湿地环境,但殷都还属于他们可以接受的足够靠北的地域,这样,传统的水牛以及新来的战马均可兼顾。
由此,在殷商早期的石家庄台西商人据点发现的那块马骨,也可以获得解释:台西商人聚落虽还不够配备马车的资格,却是北方驯化马匹销往殷都的所经之路,所以不排除个别马匹有可能病死在这里,从而变成灰坑中的骨头。
殷商阶段,马车还不太多,还不足以改变陆地战争形态,但它有更重要的价值,这便是作为通信的手段和王朝上层人物的交通工具。
马车可以加快殷都和数百里外的商人侯国间的信息沟通,而且侯国的君长们也可以更方便地往返都城,朝见商王。
当然,这也有利于他们保持商族特性,避免因终年僻处一隅而逐渐被异族同化。
而且,驾乘昂贵而罕见的马车奔驰,本身就是一件荣耀之事,不仅能让沿途的化外异族惊惧,车上的商人贵族也可以获得充足的优越感。
这也是王朝精英认同的一部分。
在具体用途上,依靠马车的快速通信能力,相距上百里的商人军事据点可以保持有效联络,一旦某个城邑遭到土著部落威胁,周邻据点可以尽快参战,战报也可以迅速送到殷都,以便后方组织增援力量。
马拉战车比徒步快三倍以上,这意味着传递战报和命令的时间只需原来的四分之一,而王朝可以有效管理和及时反应的面积则扩大了不止十倍。
甲骨卜辞就记载过一场使用马拉战车的战争,讲的是武丁对一个叫宙的部族的征讨。
卜辞上说,在癸丑日,一名叫“争”
的占卜师为武丁王卜问:从今天到丁巳日,我军(在哪一天适合)攻击宙人?
武丁王解读说:丁巳日不合适,要到下一个甲子日。
十一天之后的甲子日,龟甲刻上了战斗结果:癸亥日,战车没投入战斗,从这天夜里到第二天的甲子日,(可能因为战车投入使用)确实消灭了宙人。
宙地环境应当比较平坦,适合战车奔驰作战。
武丁王在占卜中否决了在前面四天进行决战,应该是在等待战车集结。
有学者认为,宙地在山西南部的长治一带,从殷都到这里需要翻过山岭。
商人的战车可能需要拆解,然后用马驮运,翻过山岭再组装起来投入战斗,所以商王的主力需要多等待七天。
至于这场战斗投入了多少战车,卜辞中没有记载,估计最多有数十辆。
宙应该是个不大的部族,在殷墟卜辞中出现的次数不多。
这场战斗可能是武丁王比较集中的一次使用战车的尝试,其卜辞用异常粗大的笔画刻在了一片龟甲的正面,说明武丁王对战事非常关心——与此同时,武丁可能也在发动对“缶”
部族的战争,但相关占卜却只是用细微小字刻写在“宙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