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期间,周原的姜姓周族应该一度比较繁荣。
如前所述,武丁时代的甲骨曾多次记载对“周”
的讨伐(“寇周”
),光卜辞就有近十条,说明商人对其印象深刻。
当然,结局是姜周被商人征服,大多数人可能被押送殷都成了武丁卜辞中的祭品。
从此,这一支姜姓周族就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。
这之后,武丁王应该是把周地分封给了一位商人贵族,建立了一个商人的“周侯之国”
。
甲骨卜辞里也有关于它的记录,都是一些和王室关系亲密的内容。
武丁朝后,商人势力退潮,这个商人的周国也随之消失,周原遂成为荒芜之地,只有少数族属不详的人群在这里活动。
总结一下,“周地”
只有一个,就是周原地区;但名为“周”
的人群,则有三个:
一,姜姓的周族。
这是台玺和叔均的后人形成的族群,可能从夏代起就一直住在周原,到商王武丁时被剿灭。
这里说的夏只是时间概念,夏朝并不能统治关中。
二,武丁王分封的商人周侯之国,存在时间很短。
三,后稷和不宙的后人形成的族群。
他们从夏代就离开周原,迁入山林过戎狄的生活去了,但到商朝末期,又迁回周原(叔均后人曾经的生息之地),成为后世熟知的姬周族,并且灭商建立了周朝。
长期以来,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前面两个周族(国)的存在,只知道后稷后人这支姬姓周族,所以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:在武丁时期,后稷和不留的后人形成的这支姬姓周族还是深山戎狄,不但根本没有和商朝作战的能力,更主要是也没这种机会,为什么当时的甲骨卜辞里还经常出现“周”
?再有,倘若姬姓周族在武丁王时期就和商朝频繁地发生战争,那灭商后的周人为什么没有大肆宣扬,把这些事迹写到史诗和史书里去?
最先意识到这个矛盾的是徐中舒,他推论说,在姬姓周族来到之前,在周原生息的是“姜族女国”
,也就是姜嫄部族的后人,曾和姬姓的周族长期保持通婚关系。
8这个推论非常重要,本章就是对徐中舒观点的深化。
“周”
字的甲骨文写作图或用,古文字学家认为,这是耕作的农田的形状,因后稷以来的周人擅长耕作,所以便用农田的造型来表示周。
但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。
甲骨文是商人创造的,在商人眼里,西土的羌人是野蛮人,所谓周人的农业水平高也只是就西土的环境而言,和商王朝相比,他们的农业技术不值一提,商人不可能为远方蛮族专门造一个表示农业的字。
所以,甲骨文里的“周”
可能就是周围、周边之意,属于生活中常用的会意字。
而周人自称的“周”
,可能只是个地名发音,没有文字,也没有明确的含义,也或者我们迄今还不知道。
神农是炎帝,也是羌人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