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再看VIII区H18丛葬坑。
该坑坑口呈不规则椭圆形,长径约
180厘米,短径90厘米,从20厘米深处开始有零星的人骨堆积,主要是头骨和肢骨,没有其他部位的骨头;和人骨混杂在一起的有陶制盆、鬲、瓮等炊器碎片,还有零碎的猪骨等兽骨。
这座祭祀坑保存得比较完整,挖掘者决定将其整体转移到室内展示,所以只发掘了坑内最上层。
在最上层,死者已不低于30人。
从人骨的零碎状态以及和炊器碎片、猪骨等同埋来看,这些人牲应当是和猪一起被杀死的,然后被献祭者烹饪并吃掉了部分,剩余的骨头连同用完的陶制炊器和食器也被打碎投入H18丛葬坑。
IX区的H63更特殊。
这座坑比较大(长10.5米,宽6.8米,深1.7米),平面近似水滴形,最底部挖了一小型圆坑,里面码放了九枚不含下颌骨的人头骨,再向上一层,则埋藏着大量头骨、零散人骨和几具基本完整的人骨架,以及大量陶器残片和兽骨。
死者至少有56人。
这座坑使用了较长时间,有过多次祭祀。
H63部分相对完整的尸骨照片以及底部的头骨堆积
除了上述三座“丛葬坑”
,宫殿区中部还有30座埋葬一到四人不等的祭祀坑,以及抛掷在地层或普通灰坑中的60多具尸骨。
一般来说,零散抛掷在地层中的尸骨多是青年女性,“丛葬坑”
则多是青年男性。
这些尸骨和人祭坑多数在V区,少数延伸到西侧的VHI区。
如同上述H66,很多头骨被锐器砸穿,有些尸骨被剁去手脚,或呈捆绑姿势。
位于宫殿区最南端的IV区也有很多座祭祀坑。
这个区有冶铸青铜器遗迹,人祭数量不多,主要是各种动物被混杂埋入同一坑内,发掘报告称之为“综合祭祀坑”
和“多牲坑”
。
比如,H6有牛头骨、牛角、牛骨,还有猪、鹤、鸡等动物的骨头,以及大量碎陶片、原始瓷片、绿松石嵌片、骨器、蚌器、石器、残铜器和残玉器,坑中填土含有大量红烧土颗粒、黑色烧土块和炭黑,说明献祭时一直在烧火烹饪食物。
H29有大量炼铜残渣、孔雀石(铜矿石)、各种小片残铜以及石器和骨器,动物骨骼有大象、牛、猪、狗和鹿等,象骨主要是象牙和头骨,有牛角40余只,经统计,至少来自30多头牛。
此外,还有一倒扣的泥制熔铜炉。
在IV区的祭祀坑中,埋葬牛角和牛头的数量最多。
跟之前的偃师与郑州商城相比,小双桥商邑用猪祭祀的现象急剧减少,用牛献祭则显著增多,但祭祀坑中少有其他部位的牛骨,献祭者可能会分食牛肉,只把牛头和牛角埋入祭祀坑。
从发掘迹象看,IV区有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,东西长50多米,南北宽近10米,可能是小双桥城邑的青铜冶铸区。
在夏朝一二里头古城、早商的偃师和郑州商城以及晚商殷墟遗址中,青铜冶铸区和宫殿区都相隔一定距离,而小双桥的青铜冶铸区却和宫殿区紧密相连,说明冶铸铜从业者和王室宫廷关系更为密切。
但奇怪的是,小双桥的冶铸铜区少有人祭现象,这和之前、之后都不一样。
综上,小双桥聚落存在时间不长,规模也不太大,但已发现很多人祭尸骨,说明中商王都的人祭数量空前增加。
目前小双桥的发掘还不太全面,已发现的平民聚落、作坊和正常墓葬较少,完整的青铜礼器也很少。
最典型的青铜器是在“周勃墓”
旁边发现的两件青铜方框形构件,有学者推测是安装在木梁柱头部的装饰物。
除了正面的兽面纹饰,方形青铜构件开方孔的侧面还有复杂图案,发掘报告称之为“龙虎搏象图”
。
龙形长而肥大,和二里头墓葬中的绿松石龙造型接近;“象”
是长鼻兽造型,体型较小,但和大象有一定相似,结合IV区H29出土的象骨,小双桥人对大象应该比较熟悉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