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代私学的费用。
私学的开创者是孔子,他提出“有教无类”
的教育思想,给了普通大众读书的机会。
私学的老师不是政府官员,国家财政也不支付其工资。
古代官学的老师相当于今天有编制的教师,而私学教师没有编制。
私学类似今天的补习机构,上学得交学费,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脩,束脩就是肉干,类似今天的腊肉。
这个价格说贵不贵,说便宜也不便宜,因为那个时代吃肉还是不容易的。
那如果交不起肉干,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呢?也不是。
老师也可以不收你学费,但你得帮老师家干活,以工代费,有点像今天导师带研究生的意思。
后来私学渐渐普及,运营模式也成熟起来。
私学的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,有地方士绅的捐赠,还有政府的补助,所以个人缴纳的学费也逐渐降低,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了。
以明清为例,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麦。
这个数量,当时半亩地的产出就足够了。
清朝人口剧增以前,一户中等自耕农的家里大约能有5亩地。
这样算下来,一个学生的上学费用约占到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。
62古人上学累吗
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,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。
那古人上学累吗?咱们就来考察一下。
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,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。
没有规定毕业年限,也不注意考勤,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。
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,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。
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,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,鼓励学生自主学习,在考试上见分晓。
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,也叫“岁试”
。
岁试的考试方式叫“设科射策”
。
考试前,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,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,然后进行抽签选题。
抽签的方式很有趣,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,射中哪个就答哪个,有点像今天公园里的套圈游戏。
经过岁试,成绩好的可以授官,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,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。
这么看来,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,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。
到了唐朝,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,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。
唐朝的考试有旬考、月考、季考、岁考等诸多名目。
今天的中学生也有周考、月考、期中期末考、模拟考等,真可谓“古风犹存”
。
另外,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,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、在校九年未毕业、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。
考试多,规矩多,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。
也许是太累的缘故,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