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的少正卯,可见他并非是一个一些人头脑中想象的永远慈眉善目的儒者,他也是懂得刑法的手段的。
但李悝之所以成了战国时期的变法第一人,固然是因为他受到子夏传下来的孔子刑法思想的熏染,同时也是因为三晋之地风云变幻、战火频仍,逼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得李悝不得不走上这一条变法之路。
众人皆知,不论是他的前辈、春秋时期的法家第一人管仲,还是他的后来者,使野蛮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的商鞅,他们的主张都是富国强兵,而这都是因为生存带来的压力。
在魏文侯的支持下,新任职的丞相李悝在魏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。
法家的“道”
与儒家不同,儒家讲究“王道”
,法家讲究“霸道”
。
所谓霸道,就是富国强兵——先富国,后强兵,只有富国才能强兵。
那么,该如何“富国”
呢?这个“富”
字不在于钱多——钱不过是一种交换媒介,一种社会信用的凭证,古人所谓“金石珠玉,饥不能食,寒不能衣”
,说得深刻而透彻。
如果片面地以为金钱就是财富,那么只需不断地铸币就好了,不过这样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,因为市场上没有与所铸货币相当的实体商品。
所以社会财富其实就是商品。
那么,哪种商品最重要呢?是粮食。
所以李悝变法的第一条政策就是“尽地力之教”
。
所谓“尽地力之教”
有两层意思,一层是进一步打破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
的土地国有制,鼓励开荒,且将一部分耕地转给农民,以期调动其积极性、增加粮食生产,而只向其收取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政府课税。
另一层意思则如同其字面,即鼓励区别对待不同土质的土地,在上面种上不同的作物,以此来保证最终收益的最大化。
这在今天已是人所尽知的常识,然而在当时确乎是一种创新的提法。
果然,按着李悝的预想,在推行了此项政策的几年里,魏国不论旱涝,都能有一个大致不错的收成,而魏国各地的府库里的粮食也越堆越高。
然而,社会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并不是粮食越多,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就会越好。
粮食多了,还须得通过商人的往来搬运、调剂余缺,如此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。
李悝对此早有见识,但他需要在农、商两大部门的交流互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这个平衡点就是一个合理的粮食价格。
因为李悝发现,如果粮食太贵,就会伤害商人做生意的积极性;反之,如果粮食在市场上卖的太贱,那么农民肯定也不愿意种粮食,他们会想别的出路,比方说,学商人去做生意,如此一来作为富国之本的农业肯定要遭受巨大的打击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