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热天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rtzw.net
李维第一时间检测了所谓“后门代码”
,发现不过是正常日志记录功能的断章取义。
“这些人根本不懂编程,纯粹是为了制造恐慌。”
但舆论已经开始发酵。
某权威媒体旗下的自媒体账号转载该白皮书,并附评语:“公益项目也需警惕‘光环效应’,公众应理性看待技术乌托邦幻想。”
黄枝没有立即回应。
他在等一个人。
两天后,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出现在清华大学信息研究院的直播讲座中。
他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网络安全研究的院士之一,姓周,早已退休多年,极少公开露面。
老人戴着老花镜,拿着打印版的“清源”
全部开源代码,一页页翻动,逐行讲解。
“我花了三天时间,通读了他们近三年的提交记录。”
他声音不大,却字字如锤,“结论很明确:这是一个极其干净、逻辑严谨、防护周密的系统。
不仅没有后门,反而采用了远超行业标准的隐私保护设计。”
接着,他调出一段对比图:“这是同期某大型社交平台SDK的权限调用频次??读取通讯录、获取位置、监控剪贴板;而这是‘清源’??除了用户主动上传的内容,它什么都不碰。”
弹幕瞬间爆炸。
“周院士都出山了!”
“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风骨!”
“请某些媒体把脸拿去洗洗!”
讲座最后,老人摘下眼镜,直视镜头:“有人说他们在搞‘技术造神’。
可我觉得,真正危险的,是从不让真相站上舞台的那些人。
如果我们连一个愿意说实话的人都要摧毁,那这个社会还有救吗?”
这场讲话如同一道闪电,劈开了混沌的舆论迷雾。
当天晚上,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公告,宣布正式启动对“清源”
系统的第三方安全审计工作,并邀请周院士担任技术顾问组组长。
压力开始反向传导。
一周内,那份白皮书的所有传播链接被主流平台下架;最初转载的自媒体账号发布道歉声明,承认未核实信源即进行报道;而幕后操纵的公关公司也被曝光,其实际控制人曾多次参与针对环保、女权等领域的污名化行动。
黄枝依旧没有庆祝。
他知道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一个月后,“清源”
顺利通过第一阶段安全评审,获得CNITSEC初步认可。
同时,最高法批复同意在五省十市开展“电子查证报告辅助办案”
试点,法官可在审理网络侵权案件时,参考“清源”
提供的传播路径分析与内容溯源结果。
更重要的是,全国已有超过两千所学校、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申请加入“清源课堂”
计划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